English

让羊绒行业走出困境

1998-11-18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武勤英 温源 我有话说

入秋以来,众多羊绒制品企业预测和盼望的国内形成一股羊绒制品消费热的美好愿望没有成为现实。羊绒衫价格只跌不涨,羊绒柜台顾客寥寥,数百万件的羊绒衫积压在仓库里,上千吨的新羊绒“砸”在牧民手中,人们呼吁——

北京某大商厦羊绒衫柜台去年一天的销售额在5000元以上,而今年同期一天还卖不到1000元。据有关部门统计,近年来,国内羊绒加工企业的销售率,好的只有50%,不好的只能销出20%—30%左右,羊绒加工能力显然过剩了。众多羊绒制品企业预测和盼望的今年秋天国内将形成一股羊绒制品消费热的美好愿望也没有成为现实。羊绒衫价格只跌不涨,羊绒柜台顾客寥寥,数百万件的羊绒衫积压在仓库里,上千吨的新羊绒“砸”在牧民手中。

“黑郁金香现象”

大约在本世纪初,罕见的黑郁金香在荷兰面世,当时,一枝黑郁金香相当一栋楼的价格。随着黑郁金香种植面积的扩大,价格逐渐下跌。当价格落至5枝黑郁金香换一栋楼时,很多人持货不卖,还想等到价格涨上去再说。结果,黑郁金香越来越多,最后,多得没人要了。当前我国羊绒行业出现的生产能力与产品过剩的情况,与“黑郁金香现象”十分相似。

我国是世界羊绒大国,产量占到全世界的3/4,羊绒加工能力为世界的4/5,每年世界羊绒总产量不到2万吨,而我国就有1.2万吨,故有“世界羊绒看中国”之谓。

1995年,羊绒每千克收购价为360元—400元,制成服装后售价在800元到数千元不等。一件好的羊绒衫需要羊绒300克左右。也就是说,羊绒产品的商业利润是较高的。受利益的驱动,羊绒加工企业发展较快,争夺原料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当时我国的羊绒总产量每年只够内蒙古59户重点企业的需求。

然而,从1992年到现在,仅几年时间,羊绒加工企业就从几十家发展到2600多家。据国家纺织工业局行业管理司的同志介绍:目前我国羊绒总加工能力已是羊绒产量的5—6倍;消费需求又不旺,造成羊绒制品大量积压,由此又导致羊绒的大量积压。目前,内蒙古自治区羊绒的市场收购价已降到每千克120元。

无序竞争为害重

中国毛纺织行业协会秘书长彭燕丽认为,羊绒及羊绒制品的积压和卖难,直接导致羊绒企业间的无序竞争。而国有大中型企业是这种无序竞争的最大受害者。拿鄂尔多斯的羊绒制品来说,出口价格已由24—25美分/克降至10美分/克。她说,1997年因降价竞争,我国羊绒及其制品的出口损失达1亿美元。这位细心的秘书长翻出案头资料,摆出一堆数字:前些年,我国羊绒制品,60%用于出口,东南亚金融危机以来,出口受到很大影响,山羊绒出口,日本减少了31.8%,香港减少了50%,英国减少了33%;羊绒衫出口,日本减少16.6%,香港减少23%,英国减少54%。大批产品出口不了就转向内销,这也是造成羊绒跌价的一个原因。

另外,假冒伪劣泛滥,无序竞争,给羊绒制品市场带来的混乱更是令人痛心。羊绒不同于羊毛,它是高寒地带的山羊,在深冬季节,自然生成的一层贴身细绒毛。一只山羊每年产绒量为100至200克,故又称“软黄金”。羊绒制品是以克为计算单位的,含绒量在90%以上才称得上是纯羊绒,含绒量六至九成的只能称为羊绒制品或羊绒羊毛制品,三成以下不能称为羊绒制品。然而在市场上,我们经常能看到羊绒衫削价大甩卖的招牌,甚至售价60元左右一件的也标称为羊绒衫,很多顾客不明真相,不辨真假,只要便宜就买。真正好的名牌产品却因价格因素卖不出去。内蒙古鹿王羊绒集团公司的总经理高丰说,无序竞争使国有企业困难重重,亏损严重,给国家、企业、消费者均带来危害。

痛定思痛找办法

与前些年桑农砍桑一样,现在,牧民又在忍痛杀羊。丝绸也好,羊绒也好,本是最有中国特色的东西,但由于重复建设严重,低水平生产能力过剩,造成产品质量低、附加值低、产品积压的恶性循环。现在,到了非调整不可的时候了。

首先,企业要改变重“硬件”轻“软件”的倾向,加强内部的改革和改组。企业的经营管理也要随市场的变化而变化,在市场好的时候,一定的库存是企业的实力的体现;当市场不景气时,过量的库存乃是企业沉重的负担。即使像鹿王和鄂尔多斯这样的大企业也承受不了产品的过量积压,目前,这两家企业各有一半设备闲置。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内销市场的营销策略如何随市场的变化而变化,显得非常重要。

第二要健全市场机制,解决信息误导问题。羊绒之所以从“软黄金”沦落为“赔钱货”,就是宏观失控造成的。而这个行业,属于多头领导,市场的需求到底有多大,没有一个机构能说清楚。羊绒的收购属于供销社系统,内销属内贸系统,出口又归口在外经贸系统,大家都管,互相扯皮。对如何保持我国这一特色资源在国际市场上应有的地位,政府部门、行业协会、企业亦都缺少深入的研究,缺少办法,缺少手段,牧民只好跟着感觉走。信息不对称,稀缺资源成了过剩资源。如何治理这种供、产、销脱节的状况,使其步入良性循环,是一个很大的课题。

最重要的一条,是羊绒企业也要“压锭”。据了解,1997年,全国乡及乡以上独立核算的毛纺织企业3838户,毛纺能力408万锭,其中,国有422户,毛纺152万锭,占全国37%。而这些纺锭很容易就可转产生产羊绒制品,形成一哄而上。现在,国家有关部门已做出了调整的决定,对亏损严重的、产品没销路的、没发展前景的企业,考虑通过停止贷款等经济手段促其关闭或转产,以压缩生产能力,调整产业结构。

羊绒业内的权威人士认为,要改变羊绒行业目前的状况,政府必须制定有关政策,严格控制羊绒企业的审批,坚决有力地抑制地方保护主义,绝不能再走盲目上马、重复建设的老路;此外,羊绒加工企业也要加强自律,自觉抵制恶性竞争,把主要精力放在技术改造和加强企业管理,开发高档新型品种,提高产品质量上来。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